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重阳节来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银龄行动”老年志愿者代表回信,对他们予以亲切勉励,向全国的老年人致以诚挚问候。
习近平给“银龄行动”老年志愿者代表的回信
“银龄行动”老年志愿者代表:
你们好!来信收悉。多年来,大家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利用所学所长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向社会传递正能量,展现了新时代中国老年人的精神风貌。
老年人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希望广大老年朋友保持老骥伏枥、老当益壮的健康心态和进取精神,既要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又要老有所为,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银发力量”。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老龄工作,聚焦老年人的急难愁盼问题,完善政策举措,营造良好社会环境,把老年人生活保障好、作用发挥好、权益维护好。
重阳佳节即将来临,祝你们和全国老年朋友们健康长寿、生活幸福!
习近平
2024年10月9日
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也有这么一批“银龄行动”老年志愿者——
从上海到云南,跨越2000多公里,今年重阳节来临之际,有3位来自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退休教师带着教坛沉淀几十年的知识与经验,正在滇西应用技术大学(以下简称“滇西大”)支教,以另一种方式延续教坛生涯。这群教师被称为“银龄教师”。
“人生就像蜡烛,还没有燃烧完”,“趁现在身体还行,为国家多做点事情”,是他们的初心。
茶几上补课,“不让一名学生缺课”
帮助学生学习与进步,是每位银龄教师的心愿。“不让一名学生缺课”,这句话一直在基础医学院银龄教师王海杰的心里。
“请假同学或对授课内容不理解的同学,欢迎课后随时找我。”新学期第一节课,他就叮嘱健康科技学院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学生,神经科学是一门介于基础课和临床课之间的桥梁课,具有一定难度。学好这门课是为临床课程学习打下良好基础,至关重要。
王海杰为请假的同学补课,也吸引了其他同学前来听讲。最多的一次,王海杰的教师公寓里来了十几位同学,沙发和椅子都坐满了,有的同学站着,干脆让同学坐在茶几上听。他一口气讲了两个小时,口干舌燥。结束时,同学异口同声,“老师,这比我们自己看书明白多了”,这是最令他欣慰的回应。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学习神经科学,王海杰在学院的支持下组织举办了首届神经科学绘图大赛。“比比谁更能把复杂的神经学理论用一张图阐释清楚”,“画图不是背图抄图,而是要创新性地绘制”,学生们通过绘图比赛增强了立体记忆,提高了学习效率。他本人给获奖同学发了奖金,以此激励学生学习神经科学的积极性。
王海杰引入复旦“微课”教学模式,“聚焦主题知识点,用10-20分钟介绍研究进展,由此拓宽学生思路”。
200份试卷,化身200封感谢信
跟随复旦老教授们一起来到滇西大的,不仅有复旦模式,还有复旦金课。“营养、食物与健康”这门通识课在来到滇西大前,已经畅销复旦12年,年年秒空、场场爆满。上学期在滇西大首次开课,选课名额翻了倍,依然“秒光”。
在授课教师、公共卫生学院银龄教师厉曙光的宿舍内,珍藏近200名同学的首次作业答卷。
在25道选择题后,厉曙光附上一行征集意见的小字,“请写下对这门课的意见和建议”,括号中特意注明“选填,不记分”。作业收齐后,他发现答卷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字:“非常喜欢这门课,学到了很多东西”,“非常实用有趣的课程,感谢老师的倾情付出”,“有幸听到复旦老师的授课”……
滇西大建校不足十年,毕业生不过一、二届,论文的修改、预答辩、答辩是所有人面临的挑战。年轻教师指导经验少、学术资历浅、教学任务重。预答辩以后发现学生存在比较多的问题,于是和北大的教授一起在晚上举行了的有针对性的线上讲座,题目为《本科生论文的撰写和存在问题》,有170余名学生参加,学生们纷纷表示有很大的收获。此后,厉曙光又自告奋勇肩负毕业论文一对一指导的任务。从早上9点开始,原来安排是指导8名学生修改论文,结果来了21位学生。讲了一天,他嗓子都哑了。
“我一个人讲不过来”,厉曙光提出了对2025届毕业生要提前开展毕业论文撰写的动员、辅导、指导工作,未雨绸缪、防患未然,他与其他几位银龄教师,一起组织下一届毕业生论文的系列培训,他主讲了《如何撰写毕业论文和综述》,大礼堂的300个座位座无虚席。根据学院的安排,明年的毕业生论文撰写,他又承担了9名学生的指导任务,届时滇西大毕业生论文撰写和答辩时,将会有更多的指导和助力。
营养学家吃饭,反而最不讲营养
初来云南,厉曙光总觉胸闷,身为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的他有些纳闷。原来,滇西大地处海拔2000多米的高原地带,校园常有上坡下坡,下课后回宿舍要走上坡路,走路耗氧量增加,容易出现高原反应。
一般人在3500以上会有高原反应,年纪大后,身处海拔2000米就会有高原反应。每隔两三天,他要去学校医务室吸一小时氧。
本地食堂又酸又辣,厉曙光吃不习惯,但校区离市中心太远,只能周末前往超市采购,一次囤一周食材。厉曙光爱人王云霞来云南照料时,打开冰箱发现满满一箱速冻食物——这就是这位营养学家一个多月的主食。
看到银龄教师招募信息,王海杰第一时间向学院领导提出申请。为了尽快适应大理的高原环境,他每天在枫林校区操场上跑10圈。“我们是来支教的,不是给学校添麻烦的”。来到大理后,仍坚持每天在学校操场上跑4圈。
教师公寓离教学楼较远,时间紧了就要一路小跑。为了不耽误上课时间,他总是提前20分钟动身,上坡、爬桥、下坡、快步穿过校园,提前到教室。
这对夫妻双双前往滇西大
数月前,在上海机场安检处,一套套动物实验剪、刀具和各种实验器材在托运时引起了安检人员的注意。
“这是复旦大学专程从上海带往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开展课题研究的实验用物品”,在王海杰爱人、基础医学院谭玉珍教授的解释下,这批珍贵的实验器材顺利通过了安检,并被安检人员特地贴上了“小心易碎”的标签,安全踏上前往云南的飞机,成为复旦上医支援滇西大促进教学、科研和实验室建设的助力之一。
这批实验器材全部来自于跟随爱人来到滇西大的谭玉珍教授的实验室。谭玉珍得知健康科技学院科研平台建设尚不完善后,她从自己实验室中分出一部分实验耗材带到滇西大,并多次往返上海与云南,帮助青年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当时,谭玉珍教授还不是“银龄计划”的一员,“无论是否加入计划,只要有需要帮忙的地方,无论通过什么形式,我都会尽我所能。”
谭玉珍与王海杰一起参加当地学校教师评审会
不久前,谭玉珍教授正式参加“银龄计划”,再次前往滇西。到达当地学校后,谭玉珍承担起健康科技学院课程教学的重任。在谭玉珍看来,“组织学,是显微镜下的解剖学”,要开展形态学实验教学,显微镜和组织切片必不可少。在得知滇西大没有生物显微镜时,谭玉珍积极向学院和学校有关部门反映,在院校多方努力下,最终筹得10台显微镜,为滇西大新学期首次开设形态学实验课提供了保障。此外,她还积极联系购买组织切片,并利用休息时间在居住的公寓内一张张为学生挑选适合教学的组织切片。
像谭玉珍这样为当地嫁接资源的银龄教师们还有很多。在学校各级单位的关心支持下,教师们促成了许多如解剖模型、器械、教科书等医疗教学器材的捐赠,推动完善实验室和科研平台的建设。
真情扛起“造血”重担
“银龄”教师的到来,是一场“造血式”的帮扶。复旦银龄教师发挥种子资源、纽带和智库作用,在课程教学、科研指导、教学指导、团队建设、专业建设等方面支持滇西大,提升当地学校的师资队伍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滇西大作为一所年轻院校,青年教师占很大比例,通过“传帮带”,银龄教师们将教学和科研经验倾囊相授。健康科技学院开展的“青蓝工程”帮助青年教师和银龄教师结对子,通过生活、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密切交流,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谭玉珍说:“我们作为银龄教师来支援滇西大,不仅仅是来讲课,更应该帮助青年教师在教学和科研方面获得提升。”青年教师是学校的骨干,帮助他们成长起来对学校将来的发展意义重大。科研平台的建立将极大地推动青年教师开展研究课题,在院领导的支持下,谭玉珍认真规划起平台的设计细节。
“认真、严谨、创新”,这是王海杰银龄支教时刻恪守的要求。在授课过程中,他发现目前国内没有适合神经科学课程的教材,于是经过广泛调研和人民卫生出版社审批,邀请复旦大学、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等14所高校的29位专家,编写高等学校教材《临床神经科学》。该教材的编写对于神经科学课程建设和教学质量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成为银龄教师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正因为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他们义无反顾地接力出发,用真情和真心,将知识与希望播撒到更多地方。无论是在课堂上传道授业,还是助力当地科研平台建设,他们以实际行动证明,年龄从未阻挡他们为教育奉献的步伐。银龄教师们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青年教师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和榜样。他们用温暖和智慧点亮了更多人的未来,也在这份责任与爱中,成就了更广阔的教育梦想。
祝愿各位退休教师重阳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