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科研速递|复旦上医2025年1月科研成果一览

作者:摄影:来源:各院所平台  附属医院发布时间:2025-02-12

近期,复旦上医科研团队取得了多项突破,一起看看20251月的科研成果吧以下成果据学校、上海医学院官网等整理。

2025年1月科研成果一览

雷群英团队揭示由NUFIP1介导的氨基酸感知在DNA损伤应答中的机制及其在肠道上皮稳态维持中的关键作用

202513日,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基础医学院雷群英团队在《自然-代谢》(Nature Metabolism)上发表了题为“NUFIP1 integrates amino acid sensing and DNA damage response to maintain the intestinal homeostasi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氨基酸缺乏通过降低脆性X智力迟钝蛋白核相互作用蛋白1NUFIP1)蛋白水平,损害DNA损伤应答(DNA damage response, DDR),造成IBD小鼠肠道组织DNA损伤积累,并加剧肠炎表型的新机制。    

论文地址: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2255-024-01179-5


余宏杰课题组在季节性流感的传播和进化领域取得进展

202518日,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余宏杰课题组在季节性流感的传播和进化领域取得进展,研究结果对于认识东南亚区域季节性流感的传播和进化提供了定量证据,且揭示了东南亚内部的季节性流感传播网络和特征,并验证了季节性流感对不同大流行事件的差异化反应。研究成果以“Disruption of seasonal influenza circulation and evolution during the 2009 H1N1 and COVID-19 pandemics in Southeastern Asia”为题,在线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论文地址: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5-55840-y


郁金泰、毛颖团队与程炜、冯建峰团队联合攻关的交叉研究成果,登上《细胞》(Cell)杂志

2025年开年封面202519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郁金泰、毛颖团队与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程炜、冯建峰团队联合攻关的交叉研究成果,登上《细胞》(Cell)杂志2025年开年封面。该研究纳入了1706种人类疾病与表型,绘制出一张全面的蛋白质组图谱,并借助机器学习模型,成功挖掘出极具潜力的疾病预测诊断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为精准医学实施奠定了基础。

论文地址: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4)01268-6


王川团队合作发现细菌非编码RNA通过调控唾液酸代谢促进肠道定植的新机制

2025110日,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医学分子病毒学教育部/卫健委/医科院重点实验室王川副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免疫与感染研究所晁彦杰研究员团队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了题为“An RNase III-processed sRNA coordinates sialic acid metabolism of Salmonella enterica during gut colonization”的研究论文,揭示了肠道沙门氏菌如何通过非编码小RNA在转录后水平协调N-乙酰神经氨酸代谢过程中不同氨基糖操纵子转录产物的机制。

论文地址:https://doi.org/10.1073/pnas.2414563122


赵超、孙宁团队组合作发现苯乙酰谷氨酰胺加速人体衰老并提出解决方案

2025110日,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医学分子病毒学教育部/卫健委/医科院重点实验室赵超与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与病理生理学系孙宁团队合作在Nature Aging杂志在线发表题为“Gut microbial-derived phenylacetylglutamine accelerates host cellular senescence”的文章。该研究通过分析22岁到104岁健康个体的样本,发现肠道菌群来源代谢物苯乙酸(PAA)及次级代谢物苯乙酰谷氨酰胺(phenylacetylglutamine,PAGln)在宿主血浆中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机制上,PAGln通过肾上腺素受体-AMPK信号轴影响线粒体动力学紊乱,促进细胞衰老。此外,PAGln诱导的体内外细胞衰老可以通过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和体内衰老细胞裂解法治疗来改善。

论文地址: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2210670724009442

 

赵卓慧课题组在气候变化对学龄前儿童呼吸道过敏疾病影响的研究方面取得新发现

2025110日,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赵卓慧教授课题组首次系统评估了婴儿期室外湿热环境、室内潮湿发霉和哮喘风险之间的关联。研究结果提供了一种新的见解——湿热暴露会通过增加室内潮湿霉菌的风险来增加儿童哮喘的风险。相关研究成果以“Association between air temperature exposure and childhood rhinitis risk, and the mediating role of ambient O3: A multi-city study of 40,103 Chinese preschool children”为题发表在期刊《可持续城市与社会》(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

 论文地址: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2210670724009442


陈飞课题组合作揭示INTAC复合物通过表观沉默介导BET抑制剂肿瘤敏感性的新机制

2025114日,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陈飞课题组、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杭州高等研究院姜海课题组以及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张鹏课题组合作,在《自然化学生物学杂志》(Nature Chemical Biology)期刊在线发表题为Catalytic-independent functions of Integrator-PP2A complex (INTAC) confer sensitivity to BET inhibi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发现INTAC辅助模块能够以非酶活依赖的方式调控基因转录。辅助模块直接招募RACK7-KDM5C复合物,降低组蛋白H3第四位赖氨酸(H3K4)的甲基化修饰水平,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相关基因的表达,介导肿瘤细胞对BET抑制剂的敏感性。    

论文地址: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9-024-01807-x 


李保宾团队合作揭示人源磷酸盐外排蛋白XPR1的转运机制

2025115日,复旦大学脑科学转化研究院李保宾团队联合云南大学生命科学中心陈庆锋团队和法国蒙彼利埃大学 Jean-luc Battini 团队在 《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发表题为“ Structural basis of phosphate export by human XPR1”的研究论文,报道了人源磷酸盐(Pi)外排蛋白XPR1两种构象下的高分辨冷冻电镜结构,并结合体外转运实验和计算生物学等手段,揭示了XPR1向细胞外转运Pi的结构基础,为未来进一步深入的机制研究和靶向该蛋白的药物开发奠定了基础。    

论文地址: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5-55995-8


张超课题组在KREMEN1受体广谱识别A族肠道病毒的分子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

2025116日,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张超课题组在微生物学期刊在线mBio发表了题为“Completely conserved VP2 residue K140 of KREMEN1-dependent enteroviruses is critical for virus-receptor interactions and viral infection”的研究性论文。该研究报道了VP2残基K140在所有依赖KRM1受体的肠道病毒中均完全保守,并在病毒受体结合和病毒感染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论文地址:https://doi.org/10.1128/mbio.03040-24


屈前辉课题组与合作者揭示溶酶体胆固醇感受器LYCHOS的三维结构

2025117日,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屈前辉课题组和中科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李典范(现就职于中山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课题组在《自然结构与分子生物学》(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上合作发表题为 “Molecular Architecture of Human LYCHOS Involved in Lysosomal Cholesterol Signaling”的研究成果,通过冷冻电镜单颗粒技术解析了LYCHOS的高分辨率结构(2.11 Å),揭示了LYCHOS的同源二聚体组装模式。    

论文地址: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4-024-01474-5#citeas


贾英男、陈浩课题组合作研究在身体活动数智干预领域取得进展

2025118日,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贾英男、陈浩课题组联合上海市疾控预防控制中心,在职业人群身体活动的干预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研究揭示了与沟通相关的团队层面的社会规范可能对团队层面的体力活动有不同的累积效应。“监督”类信息(而非其他两种类型的信息)在中长期与个体层面步数的变化有显著关联。研究成果以“Effects of group communication norms on daily steps in a team-based financial incentive mobile phone intervention in Shanghai, China”为题在行为科学领域期刊《国际行为营养与体育活动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Nutri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在线发表。    

论文地址:https://ijbnpa.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2966-025-01707-w#Ack1

 

陆伟课题组合作揭示巨噬细胞过继治疗肿瘤耐药新机制

2025121日,复旦大学药学院陆伟课题组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肖泽宇课题组合作,探索了多种联合疗法的可行性,以期逆转过继巨噬细胞疗法的耐药性。其中,辅助热疗通过增强钙网蛋白(CALR)的“吃我”信号,有效地逆转了CD133+PD-L1+肿瘤细胞对过继巨噬细胞的抗性,显著提高了过继巨噬细胞治疗的疗效。该研究以“CD133+PD-L1+ cancer cells confer resistance to adoptively transferred engineered macrophage-based therapy in melanoma 为题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杂志。

论文地址: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5-55876-0

   

屈前辉课题组与合作者揭示牛磺酸转运蛋白TauT的分子机制

2025121日,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屈前辉课题组与中科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李典范研究员(现就职于中山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医院洪佳旭教授以及上海市中医医院巴乾研究员合作在《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上在线发表题为“Transport and inhibition mechanism for human TauT-mediated taurine uptake”的论文,揭示了TauT识别和转运牛磺酸及相关抑制剂的的分子机制。    

论文地址: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22-025-01076-w#citeas

 

李小英、李晓牧团队与合作者在2型糖尿病缓解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

2025122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分泌科李小英、李晓牧教授团队联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张惠杰教授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英国医学杂志》(The British Medical Journal)上发表一项研究成果——“达格列净联合生活方式干预在超重或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中可达到糖尿病缓解:一项多中心、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揭示了上述研究结论。这一成果为我国广大2型糖尿病患者病情逆转开辟了新道路,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论文地址:https://www.bmj.com/content/388/bmj-2024-081820


张炜佳团队揭示线粒体在主动脉瘤发生发展中的关键节点作用

2025122日,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张炜佳团队在《自然心血管研究》(Nature Cardiovascular Research)上发表题为“Mitochondrial NAD+ deficiency in vascular smooth muscle impairs collagen III turnover to trigger thoracic and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阐明了NAD+代谢—脯氨酸合成通路中的线粒体代谢基因异常可导致主动脉自发性扩张、成瘤及夹层发生。通过对公共队列数据库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进一步证实了相关基因的常见变异与主动脉瘤的因果关系。    

论文地址: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4161-024-00606-w

 

缪长虹团队发布抑制结肠癌研究成果

127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麻醉科缪长虹教授团队在国际胃肠病学期刊《肠道》(Gut)上发表了题为“模拟禁食饮食富集的假长双歧杆菌通过诱导记忆性CD8+ T细胞抑制结直肠癌进展(Fasting-mimicking diet-enriched Bifidobacterium pseudolongum suppresses colorectal cancer by inducing memory CD8+ T cells)”的研究成果,揭示了FMD增强抗肿瘤免疫的新机制。

论文地址:https://gut.bmj.com/content/early/2025/01/26/gutjnl-2024-333020

    

许智祥团队与宫晔团队合作研究揭示糖基转移酶Ugt35b调控果蝇脂质代谢和衰老的机制

2025128日,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脑功能与脑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许智祥团队和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重症医学科宫晔团队合作研究揭示了糖基转移酶Ugt35b调控果蝇衰老的分子机制。该研究以“The glial UDP-glycosyltransferase Ugt35b regulates longevity by maintaining lipid homeostasis in Drosophila”为题发表在《细胞报告》(Cell Reports)杂志上。   

 论文地址:https://doi.org/10.1016/j.celrep.2024.115099


徐国良团队报道一类白血病相关的TET2功能获得性突变

2025128日,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周丹、徐国良团队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以Research article形式发表题为“Neomorphic leukemia-derived mutations in the TET2 enzyme induce genome instability via a substrate shift from 5-methylcytosine to thymine”的文章,首次报道了一类白血病相关的TET2功能获得性突变。这些突变不仅破坏了TET2蛋白经典的5mC氧化功能,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其氧化胸腺嘧啶(T)到5-羟甲基尿嘧啶(5hmU)的能力。这项研究为TET2突变相关白血病的发生机制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    

论文地址:https://www.pnas.org/doi/10.1073/pnas.2418318122

 

韩俊斌团队研发针对间皮素MSLN的活体靶向放射性探针

2025129日,复旦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韩俊斌青年研究员和贵州医科大学陈腾祥教授在核医学期刊《欧洲核医学与分子成像杂志》(European 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 and Molecular Imaging)发表文章题为“Development of a novel molecular probe for visualizing mesothelin on the tumor via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该研究全新开发了一种以纳米抗体为载体的MSLN靶向放射性探针,在卵巢癌CDX和胰腺癌PDX模型中表现出良好的显像效果。    

论文地址: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00259-025-07087-4

 

陆路、孙蕾、姜世勃团队设计高效双功能抗病毒候选药物

 2025130日,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陆路研究员、孙蕾研究员、姜世勃教授团队合作在《细胞》(Cell)杂志以Research Article的形式,在线发表了题为“Early fusion intermediate of ACE2-using coronavirus spike acting as antiviral target”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了ACE2受体诱导的冠状病毒刺突蛋白早期融合中间态构象(E-FIC),并针对该中间态构象设计了高效、广谱、兼具失活病毒和抑制病毒感染的双功能抗冠状病毒候选药物。    

 

论文地址: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92867425000418?via%3Dihub

  

邵春林团队发现细胞衰老抑制铁死亡促进胶质瘤辐射抵抗的新机制

2025131日,复旦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邵春林团队在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题为“Cellular senescence-associated gene IFI16 promotes HMOX1-dependent evasion of ferroptosis and radioresistance in glioblastoma”的研究成果。该研究首次阐明细胞衰老相关基因IFI16介导的铁死亡逃逸机制在胶质瘤辐射抵抗中的关键作用,并创新性发现经典降糖药物格列本脲(Glyburide)可通过靶向调控该通路显著提升辐射敏感性,为胶质瘤治疗提供了全新策略。    

论文地址: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5-56456-y

制图:实习编辑:陈郅恺责任编辑:孙芯芸

文化日历

新闻分类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medcenter@fudan.edu.cn
    021-54237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