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消息

截瘫两年,重新站立行走! 全球首例微创脑脊接口患者创造行走奇迹

作者:摄影:来源:校融媒体中心、中山医院发布时间:2025-03-05

抬腿、迈步、站稳了!”在8个摄像头的记录下,林先生扶住助行器,缓缓抬起腿。他曾被宣判“永远站不起来”,此时正用双腿踏出逆转命运的脚步!

 林先生术后第一次随访

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多学科团队紧密合作下,采用堪称革命性的微创脑脊接口技术,实现了全球首例完全截瘫患者恢复站立行走。

来自广东的林先生是长期深陷脊髓损伤阴霾患者群体中的一员。两年前他不慎从近4米高的楼梯上跌落,导致胸椎椎体骨折并椎体脱位、脑出血。原本幸福家庭陷入绝望,爱人小霞辞去工作,全身心陪伴林先生多方就诊治疗,但双下肢截瘫的症状始终未见改善,林先生只能依靠轮椅生活。年龄只有34岁,双腿丝毫不能动弹,曾经他是家庭的顶梁柱,却已成为家庭的累赘,他曾一度失去生的希望……

2025新年伊始,林先生的人生在中山医院迎来了转折。他成为了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加福民老师团队和中山医院汪昕教授、丁晶教授联合开展的《脑控闭环硬膜外电刺激用于脊髓损伤后下肢瘫痪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临床研究的首例受试者。

让瘫痪者再次站立和行走。这一跨越“不可能”的奇迹,源自加福民团队全球首创的“三合一”脑脊接口技术——通过微创手术在脑与脊髓间搭建“神经桥”,仅需4小时同步植入电极,术后24小时,人工智能辅助下患者即可恢复腿部运动。

中山医院神经内科丁晶、康复科余情负责术前评估、术后观察与康复,神经外科余勇和胡凡分别负责植入脊髓电极和脑部电极。多学科交叉队伍紧密配合,为临床试验的成功打下基础。

中山医院名誉院长樊嘉院士,中山医院院长周俭教授、副院长宋振举教授与神经疾病诊疗团队共同见证了全球第一例微创脑脊接口患者行走奇迹

经过全面评估与检查,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研究团队为林先生制订了一套“前所未有”全球首创方案:一次性立体定向颅内电极置入术与脊髓神经刺激电极置入术。202518日,团队仅用时2小时通过一次性微创手术方式就完成了在脑内和脊髓硬膜外的关键调控部位精准置入电极。

术后第1天,林先生的右腿就出现了缓慢的屈曲;第3天,他实现了自主脑控状态下的双下肢运动;第8天,他开始在站立架辅助下站立抬腿训练;第10天,他就能在“天轨”驱动下尝试跨步,并逐渐适应步行模式,实现自主控制双侧下肢跨步行走;第14天,他的右腿已经能抬高跨越移动的障碍物;第15天,他在悬吊下独立使用站立架行走超过了5米;第49天,他可以在悬吊下独立使用助步器行走……林先生激动地说:“我终于再次体会到走路的感觉。”

120日,林先生术后12天,正在联合团队指导下开展康复训练

随着第一例患者林先生朝着恢复自主行走这一梦想目标踏出了坚实有力的第一步。研究团队没有丝毫松懈,继续迎难而上攻克脊髓损伤导致神经传导通路阻断这一医学难题。

三位患者恢复情况

第二例患者是来自河北的赵先生,他也是外伤后截瘫,瘫痪22个月。他的双下肢肌肉极度萎缩,很可能成为恢复行走的障碍。脑脊接口攻关团队迎难而上,在25日通过精准的植入方案完成植入,联合智能化信号解码,最终让术前下肢萎缩完全不能动的赵先生,术后第一天开机1小时即脑控抬腿、术后两周实现辅助下行走的惊人效果。

来自山东的温先生是第三例患者,瘫痪10个月。由于脊髓损伤后原先脊柱手术后固定的钉子靠近植入部位,给微创手术带来严峻挑战,稍有偏差,不但可能影响患者的整个康复进程还有可能加重脊髓损伤。多学科团队依靠自行研发的术前神经重建成像技术,通过精湛的手术成功把电极置入预定的位置。225日手术后,术前完全不能活动下肢的温先生也实现了次日开机1小时即脑控抬腿的巨大效果。

针对创新医疗技术临床试验所面临的高昂成本和复杂环节,复旦大学附属医院充分发挥其临床科研优势,整合多学科医疗资源,深度推进医工交叉融合创新。

第一次面向社会公开招募患者,共有300多位患者报名参加临床试验,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病情、心理健康等各项条件,联合团队最终选取的受试者均为男性“90后”。

早在四年前,余勇就开始开展脊髓电极植入术工作,但主要用于顽固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病人的治疗。脊髓电刺激能否在瘫痪患者治疗中发挥作用?他起初心里也没底,“但科学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尝试。”

瘫痪患者的治疗能够跨上一个新台阶,离不开科学的巨大推动力。外科医生终身致力于不断优化手术技术,就像想方设法跳一支漂亮的舞,但只有与科学结合,才能站上更大舞台。”

参与手术的临床医生,用“震撼”形容第一次看到林先生站立的画面。

任何医生听到这个技术都会很兴奋。”胡凡认为,此次临床研究让大家亲眼看到了治疗瘫痪的可能性,既然站立、行走是可行的,不断优化脑脊接口系统治疗方案,或许能够在未来帮助患者完成更加精细的动作,并向更多医院推广。

更令人兴奋的是,团队还在受试者身上发现了脑脊接口对神经重塑的作用。一个更为大胆的假设也随之浮现——脑脊接口技术可能只是手段,而非目标。

如果通过植入脑脊接口,加上三五年的康复训练,患者的神经重新连接、得到重塑,最终我们可能会为患者摆脱设备,而不是终身依赖它。”加福民认为,“舍筏登岸,这才是最好的脑脊接口技术。”

而就在昨天(33日)晚上8点,全球首批第4例、通过脑脊接口让瘫痪者重新行走的临床概念验证手术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成功实施。

下一步,团队计划继续开展更多脑脊接口临床概念验证工作,积累更多真实数据,进一步迭代算法。

同时,将完善“三合一”颅骨植入式脑脊接口微型设备,完成第三方产品型式检验,做好产品注册临床试验准备。

在此基础上,他们还将研发针对脊髓损伤患者的系列神经调控新方法、新技术,如针对轻症患者开发穿戴式神经调控装备、多模态运动监测系统等。

 “过去,大家熟悉的是国外的高端医疗器械国产化,但现在我们进入了‘无人区’,在全球首次实现了新一代原创性脑脊接口系统方案。”加福民说。

该研究得到了上海市科委、卫健委等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为加快颠覆性技术突破,抢抓脑机接口的发展机遇,培育未来产业,上海市于2025年初出台了《上海市脑机接口未来产业培育行动方案(2025-2030年)》,加福民团队积极融入上海建设脑机接口科创高地的热潮中,将技术和设备尽快转化落地,让中国原创颠覆性技术走向世界,为全球2000万脊髓损伤患者推开希望之门。

制图:实习编辑:黄柳莹责任编辑:陈思宇

文化日历

新闻分类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medcenter@fudan.edu.cn
    021-54237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