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发挥复旦上医“国家慢病健康管理-癌症筛查与早诊培训项目”上海市理论培训基地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广附属医院癌症筛查与早诊早治的优秀经验,提升医疗人才癌症筛查与早诊能力,近日,复旦上医创新开展“癌症筛查与早诊早治”优秀案例评选活动。经初评推荐、书面、现场多轮评审,最终产生一等奖3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10个、优胜奖11个。
【一等奖案例展示】
中山医院
基因早筛:跨代守护——从青年肠癌到家族防控的精准实践
负责人:刘天舒
案例亮点:“以基因检测+肠镜筛查”为筛查机制,使患者得以提前10年(相较于传统筛查平均发病年龄 50 岁)察觉肠道炎症(IBD)这一癌前病变,借助及时且规范的治疗手段,成功阻断病变恶化进程,将肿瘤发生风险成功遏制在萌芽状态,为同类家族性肿瘤风险排查提供了极具代表性的范例。
创新点:在技术创新方面,采用基因检测联动肠镜筛查,在家族性恶性肿瘤防控领域,创新性地将胚系基因变异作为肠癌早筛的直接触发因素,突破传统的“症状驱动”筛查模式。在管理创新方面,将青少年患者胚系基因突变纳入家族风险管理模型,针对青少年肠癌患者,开创了同步启动“一级亲属基因检测+加速筛查”的管理策略,及时识别家族中潜在的遗传风险因素。同时,对于确定为高风险的亲属,加速推进相关筛查流程,缩短筛查间隔时间,提高检查频率,确保能在疾病早期甚至癌前阶段就发现病变,极大提高疾病早期诊断率和治愈率,为降低家族性肠癌的危害提供有力保障。
肿瘤医院
早茶车进五大新城的早筛乳腺癌案例
负责人:汤立晨
案例亮点:在筛查成果上,成功早期发现T1N0M0 (原发肿瘤较小且局限、无区域淋巴结转移、无远处转移)期乳腺癌患者,经规范化保乳手术、前哨淋巴结活检及后续综合治疗,效果显著;筛查活动同步开展健康教育,有效提升公众防治认知。从推广价值看,“早茶车进五大新城”模式兼具低成本与高效率,适配医疗资源匮乏地区,其配备的便携式超声设备和成熟智能化信息系统,便于在基层医疗机构推广,可切实提高乳腺癌筛查覆盖率。
创新点:在筛查模式方面,“早茶车进五大新城”移动筛查打破地域局限,将服务下沉至社区、乡村及偏远地区;多学科协作方面,筛查、影像、病理等多学科团队紧密配合,保障全流程规范精准;技术应用方面,筛查车搭载智能化信息系统,实现数据实时上传分析与远程会诊,提升筛查效率与诊断准确性。
妇产科医院
林奇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患者保育治疗案例分析
负责人:王超
案例亮点:本案例总结出多方面实用经验。在子宫内膜癌筛查与诊断上,强调应对所有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LS(林奇综合征)筛查,尤其是年轻患者。重视家族史、肿瘤史的采集,利用MMR蛋白免疫组化或者微卫星稳定性检测进行进一步筛查,最后通过基因检测明确诊断,同时指出基因检查报告解读的重要性,当报告结果与临床表现冲突时,需由专业人员重新评估结果。在治疗上,针对年轻LS-EC(Lynch 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 患者的保育治疗,提出需整合妇科肿瘤、遗传学、生殖辅助医学等多学科协作,进行规范化治疗,阻断致病基因的家族性传递。此外,案例适用于特定分期及类型患者,多学科协作的筛查与保育模式,对提升遗传性肿瘤早诊早治水平有重要参考意义。
创新点:筛查方法上,严格遵循 Lynch 综合征规范化筛查流程,借助分子特征检测,通过基因检测精准诊断,凸显基因检测临床优势;诊断治疗中,发挥宫腔镜诊断性定位电切技术优势,精准定位病灶,仅切除病变组织,最大程度保留正常内膜,契合患者的生育愿望的需求;依据ER(雌激素受体)/PR(孕激素受体)阳性,首选高效孕激素治疗并取得初步缓解,为LS-EC保育治疗提供参考意见。
2024年10月,复旦上医正式获批“国家慢病健康管理-癌症筛查与早诊培训项目”上海市理论培训基地,中山医院、华山医院、肿瘤医院获批市级临床实践培训基地。
本次案例评选活动旨在通过引导临床医生总结癌症筛查与早诊早治经验、表彰优秀典型,激发医务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体系内交流;挖掘人工智能、基因检测等新技术应用案例,推动医学技术创新;借助案例宣传向社会传递癌症“早发现、早治疗”理念,增强公众健康意识;推广有效筛查与诊疗技术,行成标准化、科学化模式,为“健康中国”战略在慢病管理领域的落地,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系统性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