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至8月2日,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博士生医疗服务团深入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及其所属县镇,开展联合义诊、送医下乡、教学查房、前沿讲座、病例讨论等医疗志愿实践活动。博医团西藏昌都行由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党委副书记杨伟国带队,邀请了来自中山医院、华山医院、肿瘤医院、妇产科医院、儿科医院和眼耳鼻喉科医院6家直属医院的专家志愿者与博士生志愿者,涵盖了心内科、内分泌科、神经外科、皮肤科、胃外科、泌尿外科、妇产科、骨科和耳鼻喉科等科室。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党委统战部部长周鹏,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医院管理处处长龙子雯参加活动。活动得到了援助西藏发展基金会和太平洋保险的支持。
雪域高原启新篇:博医团抵昌开展适应性活动
7月27日,从上海启程,跨越三千多公里,博医团抵达世界第二高海拔机场昌都邦达(海拔4300余米)。
7月28日下午,博医团与昌都市卫生健康委及有关医院开展了义诊工作座谈会。昌都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副主任张国标同志对博医团的到来表达了热烈的欢迎和深切的谢意,并对昌都市的基本情况、目前医疗卫生领域正在开展的工作以及工作开展中的痛点难点进行了简要介绍。他希望,博医团一行能够结合实地考察和自身经验对昌都市医疗卫生发展提出建议。
在交流环节,龙子雯介绍了上海医学院的发展历程和博医团的建设服务情况,博医团始终秉持“为人群服务,为强国奋斗”的上医精神,把最优质的医疗资源带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各位专家志愿者和博士生志愿者分别讲述了自己援藏期间的工作经历或对未来参加援藏工作机会的向往,展现了沪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上医人为人群服务,灭除人群病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昌都市卫生健康委各科室及有关医院代表发言,从具体领域提出了与复旦上医合作的设想。
杨伟国对昌都市卫生健康委的精心安排表示衷心感谢,并强调,双方可在人才培养、专科进修、科研交流等领域深化合作,将复旦上医的学科及资源优势与西藏地区的实际需求相结合,促进藏区教育、医疗和资源保护等领域的发展,使藏区人民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昌都卫健委负责人对此积极响应,并希望继续加强沟通交流,把具体合作事项细化成可执行的方案,推动建立长效化、可持续的帮扶机制。
类乌齐县义诊首日:教学查房和前沿讲座培训
7月29日上午,博医团一行来到类乌齐县人民医院,对医院的整体布局、设备配置、人员梯队及日常诊疗情况等进行考察调研。随后,博医团一行分别走进内科、妇产科、急诊科等核心科室,与当地医生共同开展示范查房并进行病例讨论。双方医生围绕关键疑点层层剖析,为临床决策提供了多元视角,也为患者制定了更加精准的治疗方案。
王翔飞副主任医师和丁珍贞博士深入内科病房查看了一名急性心力衰竭、COPD的患者。在听取当地医生汇报病史后,他们详细阅读了患者的检查报告并进行了相关查体。在此基础上,王翔飞医生对患者后续的管理做了详细阐述,强调了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并一一解答了当地医生在工作中遇到的困惑。
在妇产科诊室,陈默副主任医师和蒲萄博士与科室内的资深专家和来自重庆的援建专家一起,探讨了一例妊娠期高血压孕产妇的典型案例和诊治困境,尤其是在文化背景不一致情况下,如何在保障母婴安全与尊重家庭意愿之间寻求艰难平衡的实践经验。双方就优化评估流程、加强多学科协作(产科、新生儿科、内科、麻醉科等)、提升医患沟通技巧以及探索有效的社会支持路径等方面进行了热烈讨论,并分享了各自的应对策略和思考。
7月29日下午,基于昌都市人民的常见病多发病等实际医疗需求,博医团一行为类乌齐县医务人员开展了四场专题学术讲座,涵盖儿童骨科、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及妇产科领域,为当地带来了前沿的诊疗理念和实用的临床技术。
王达辉主任医师以《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早期筛查和防治》为题,结合临床案例和视频演示,详细讲解了该疾病的筛查方法和干预时机。他强调,早期发现和规范化治疗能显著降低患儿致残率和疾病负担,基层医生应该熟练掌握并主动应用筛查要点,肩负起这一责任。
虞剑副主任医师在《脑出血的防治》讲座中,系统分析了脑出血的诊断治疗与康复预后。他特别指出,在高原地区,高血压是脑出血的重要诱因,建议基层医务人员加强对群众的健康宣教和长期随访管理,做好疾病的预防工作。
丁珍贞博士围绕《冠心病诊疗——血脂、血压管理》,解读了国内外最新指南,强调个体化降脂策略和血压管理的重要性。她特别强调了高海拔环境下高血压的防治要点,并指导当地医生优化慢病管理模式,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
蒲萄博士在《盆腔器官脱垂的预防及康复治疗手段》讲座中,结合解剖模型和漫画演示,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盆底肌训练、生物反馈、盆地磁刺激等康复治疗手段要点。此外,她还特别展示了针对妊娠期妇女和老年妇女的特殊治疗方法,受到基层医护人员的广泛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