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吾爱吾师丨做一名好医生,更要成为一位好老师

发布者:卢晓璐发布时间:2024-09-16浏览次数:11

编者按: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耕耘。或是一次眼神肯定、一条积极评价,或是一场醍醐灌顶、发人深省的谈话,每位复旦上医学子心中,都有许多与老师相处的难忘瞬间。为迎接今年9月我国第40个教师节的到来复旦上医 “吾爱吾师”系列推送带你走进这些动人的点点滴滴。


我是中山医院普外科的孙益红医生。普外科是中山医院历史最为悠久的学科之一,也是国内普通外科领域著名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基地。自1946年建科以来,在学科创始人沈克非教授等一大批优秀的外科大家的带领之下,秉承“一切为了病人”的中山精神,严谨求实、团结奉献,注重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为国家培育、输送了大批优秀的医学人才。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间我在中山医院普外科已经学习工作了32年。回顾往昔,自己的每一步成长无不受益于前辈老师的言传身教和悉心指导。记忆之中,令人回味、值得分享的故事有很多。这其中,我想和大家说说我的导师王承棓教授的一个小故事。

1990年春,我初入临床,在一次大查房中,王老师询问我一个关于小肠梗阻的问题,我未能准确回答。当着病人和众多医护人员的面,王老师没有责备我,反而微笑着对我说:“回去要好好看书,找到答案后再告诉我”。那天查房结束后,王老师很严肃地找我谈话。他他详细解释了相关医学知识,并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没有扎实的基础是不行的。做住院医生,一定要多看书、多实践、勤思考。要知道,教授的基础多半也是在做住院医生时打下的。通常,一个科室内住院医生的水平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这个科室教授的水平。”他还推荐了几本经典医学书籍供我深入学习。这件事是王老师严谨治学、言传身教的一个缩影,也深刻影响了我的职业生涯。现在回想起来,正是那些年王老师对我的严格要求、悉心指导、关心爱护,为我日后临床技能的进一步拓展和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医学教育是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石。中山医院从创立之初,就把培育优秀的本土医学人才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之一。王承棓教授的学识渊博、医术高超和治学严谨,使他成为我们学科的楷模。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我想王老师应该就是这样的大先生,他用行动告诉我们,不仅要做一名好医生,更要做一名好老师。王教授的无私奉献和卓越贡献,不仅提升了中山医院的学术地位,更为中国医学教育树立了一个高标准的典范。我们深感荣幸能与这样一位杰出的教授共事,他的职业生涯和人格魅力将继续激励着每一位中山人,追求医学的至高境界。

“中国教育是能够培养出大师来的”,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始终鼓舞着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山医院将进一步强化教育、教学工作,培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人民健康守护者,培养具有国内、国际影响力的临床学科带头人和业务骨干;建立医疗技术、学科建设、教学培训、人才集聚、创新引领新高地,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卫生健康服务,为“健康中国”添砖加瓦。

学生:孙益红


复旦上医始终坚持做好优秀教师的选树宣传,深入挖掘师生之间的感人瞬间和温馨故事。今年4月,为迎接第40个教师节的到来,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和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强化教师职业荣誉感和育人使命感,传承上医人严谨治学、以身示范的精神,充分展现我校教师矢志教育强国,潜心培育时代新人的新形象、新风貌,学校面向全体师生、校友开展我和我的老师主题作品征集活动。复旦上医官微、主页将开辟专栏择优刊登展示征集到的优秀作品,为复旦上医全体师生员工、医务人员树立榜样,形成榜样在身边,人人可学可做的生动局面。

欢迎在校师生、医务人员、各届校友继续和我们一起分享自己求学时与老师的故事。来稿请发邮箱syjgb@shmu.edu.cn,邮件标题注明吾爱吾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