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科技创新,直面“癌王”和“乔布斯”肿瘤,啃“最难啃的骨头”,为患者带来治疗新转机、生命新希望;她着力科普创新,丰富科普传播形式,拓宽科普传播“半径”,将权威、生动、可感知的科普知识送到寻常百姓家。
勇挑大梁,以青春磅礴之力助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来自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这群85后青年医生说,培育和发展医疗领域新质生产力,离不开青年人才,而他们愿意一起努力,共同承担起这个重大责任。这是最硬核的担当,也是这个时代的注脚。
他们选择去啃“最难啃的骨头” 科技创新
肿瘤医院胰腺外科施思副教授在位育中学给中学生作题为《践行医学之路,不畏上下求索》讲座,诠释学医初心,弘扬科学家精神。
国内外外科医生是这样评价胰腺癌手术:胰腺癌手术技术是“皇冠上的明珠”,它是整个外科界最顶尖的手术,又快、又好地完成胰腺癌根治术是一名外科医生成长过程中追求的目标。
2005年,施思选择学医并填报复旦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一半原因是家里长辈讨论的结果,还有一个原因,他觉得自己的性格适合医生这份职业,“我从小喜欢新鲜事物,善于钻研、喜欢创新。”
转眼毕业十年,施思医生如今已是肿瘤医院胰腺外科的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助理。谈及对医疗领域新质生产力的理解,他认为,“医学科技创新要融入临床及基础研究全过程,去开拓、去创新,从而取得突破,让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胰腺癌疗效的提升。”
在做主治医生时,施思教授发现患者的超声内镜报告上会打上弹性应变率比值的数值,当时查阅文献发现,这是个反映肿瘤硬度的指标,可通过其大小鉴别诊断是囊性肿瘤还是实性肿瘤,或是实性肿瘤中的哪一种。
当时,他就联想到不同硬度的胰腺癌可能含有的成分会不一样,进而可以选择更加有效的化疗方案。
随后,施思教授设计了一个课题,并验证了这个想法,研究成果最终发表在国际外科学的权威杂志,被多个指南引用,也成为现在临床上胰腺癌患者选择化疗方案的重要依据,在国际学术舞台发出“中国声音”。
此外,针对胰腺癌早期发现难,就诊时患者已是中晚期的情况,他依托胰腺癌多学科平台,与内镜科合作,不断优化AI大数据诊断模型,拟在患者病灶极小之时就能被发现和鉴别,进而提高患者疗效。
肿瘤医院胰腺外科吉顺荣副教授(右)在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临床工作中不断创新。
和施思教授来自同一个科室的胰腺外科副主任医师吉顺荣教授,高考时毫不犹豫地将所有志愿全部填报医学相关专业。后经临床分科,他同样决定“啃最难啃的骨头”,加入胰腺外科。“从手术器械创新,到临床研究转化”,吉顺荣教授表示,胰腺癌的治疗微创化、精准化,科技创新给胰腺癌患者带来实实在在的5年生存率提高。
此外,吉顺荣教授在临床工作中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多年前,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所患的肿瘤被许多人误解了。当时大家以为他患上的是胰腺癌,无法理解他为什么能患癌8年后才去世。毕竟,晚期胰腺癌患者的平均生存期通常不足一年。后来才知道,他患上的并非胰腺癌,而是胰腺神经内分泌瘤,这是一种恶性程度相对较低、预后生存率较高的胰腺肿瘤。
生在胰腺上的肿瘤并不都是胰腺癌。如何能够让这部分患者能够获得更科学的精准治疗?随着肿瘤医院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治中心成立,吉顺荣教授加入该中心,将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作为自己攻关的方向。在虞先濬院长的带领下,历时10年,他所在团队从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手术方式选择、淋巴结清扫范围以及复发转移预测三方面入手,形成了完善的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个体化治疗新策略,并将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术后五年生存率提升至96%,近期也获得首届“上海市级医院临床创新奖”。
她让乳腺癌防治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 科普创新
肿瘤医院乳腺外科汤立晨副主任医师开着“乳腺健康早茶车”带领团队在嘉定新城为社区居民提供乳腺健康科普与筛查。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极为高发的恶性肿瘤。在肿瘤医院乳腺外科邵志敏教授带领下,团队将收治的可手术早期乳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从20年前的79.8%提高到现在的93.6%,帮助数以万计的乳腺癌患者重获新生。“乳腺癌逐渐成为慢性病”,在这里慢慢变成了现实。
当AI逐步开始被应用于“诊疗看病”的时候,肿瘤医院乳腺外科副主任医师、科普“达人”“橘子医生”汤立晨教授在思考着这个问题:在医疗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到底意味着什么?在她看来,传统的医疗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患者的需要,通过科普形式的创新和跨界融合,可以为医疗行业带来更多的变革。发展新质生产力,除了科技创新,科学普及创新也同样重要。
汤立晨教授敏锐地意识到,AI有望解决医疗行业长期存在的痛点,如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医疗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于是,她决定将AI技术也运用到乳腺癌患者的全程管理。例如,AI系统基于患者的病历数据和影像资料,可以推荐个性化的术后康复方案。同时,还能够帮助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然而,汤立晨教授觉得可以做的还有很多。在偏远地区,科普知识匮乏,许多患者因为无法及时得到专业的医疗服务而错失最佳治疗时机。
于是,在邵志敏教授的带领下,汤立晨教授等很多青年医生尝试走出医院,通过“乳腺健康早茶车”等新颖的形式,走进民众、走向偏远地区,将肿瘤医院乳腺规范治疗方案带去千家万户、全国各地。
除此之外,她曾拿着结构类似乳腺的“橘子”做科普,所以她也被大家称为“橘子医生”。带着她的“橘子”,走进上海五个新城,让更多患者在家门口就能获得权威、生动有趣的科普知识和医疗服务。为了帮助患者正确对待疾病,汤立晨教授还录制了一个个科普短视频,撰写了《你并不孤单》等科普读物,“橘子医生”成了很多患者口口相传的网红医生。
汤立晨教授坦言,科普创新同样并非易事,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乳腺外科,一位医生常常一天就要看一两百个患者,还要做科研、写文章。时间总是不够用的,必须平衡好临床与科普工作的精力分配,并基于线上科普形式的持续创新,不断扩大乳腺癌防治知识的覆盖面。”“相信我们,记得随访。”在一次次交流中,患者的眼里都会闪过一道“光”,这是对未来憧憬的真情流露,也是对青年医生持续输出科普的肯定。
共同拥抱新质生产力,一群年轻人的合力
攻克肿瘤之路,仍然任重道远。在这群青年肿瘤医生眼里,与传统生产力形成鲜明对比,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要义,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融合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新要素。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摆脱传统观念束缚,需要践行科学家精神。而在这个过程中,大家需要拧成一股合力。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年轻人应该怎么做? 施思教授和吉顺荣教授颇有共鸣,首先就是设立一个共同认可的目标,共同努力,形成合力。“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创新不可能靠一个人或者几个人来完成。想要培育新质生产力,需要医工结合、跨界融合。临床医生发现问题、多学科合作解决问题,其间各自发挥特长,最后将科研成果真正应用于临床,造福患者。”
每个科研以及创新,都是基于既往的积累。施思教授经常和大家分享的一句话就是:要学会接受全力以赴后的事与愿违。很多事情,即便付出了百分百努力,也不一定能取得成功,但要学会享受这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调整自己好心态。不过,如果失败次数多了,就要冷静分析原因并寻找解决方案。
回想自己的学医从医之路,大家觉得是非常幸运的,有良师指导,有好友相伴。未来,他们希望能成为医教研兼备的医生,投入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让肿瘤患者活得更好。吉顺荣教授坦言,每次看到自己所做的一些科技创新成果能够造福患者,他坚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吃过的苦是值得的,并将“创新”持之以恒地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