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援摩手记丨姜允琦:在摩洛哥最高规格骨科会议上发声,让中摩友谊在交流中不断深化

发布者:卢晓璐发布时间:2025-04-28浏览次数:13

作为援摩洛哥中国医疗队塞达特分队队长,同时也是一名来自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骨科医师,我有幸在2025424日至26日,踏上了摩洛哥马拉喀什的土地,参加第41届全国骨科与创伤外科年会(SMACOT)。这不仅是一次日常的学术交流,更是中国援摩医疗队首次在摩洛哥最高规格骨科会议上发声,意义非凡,我满怀期待与自豪。

此次大会在马拉喀什这座摩洛哥南方的重要城市举办,吸引了来自世界10多个国家的500多名专家学者,来自法国、美国、德国、瑞士等国的骨科精英齐聚一堂,美国关节协会(AAOS)的委员也带来了精彩的关节主题学术交流,堪称一场骨科领域的国际盛宴。



我在大会上分享了中山医院骨科的一项随机对照实验(RCT)研究,在发言过程中,我不仅介绍了我们的研究成果,还向与会者介绍了中国援摩医疗队,表达了中摩友谊长存的美好愿景。发言结束后,我与会场主席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他对我们术中不使用止血带的技术表现出浓厚兴趣,详细询问了该技术在我院的应用情况,这让我感受到国际同行对中国骨科技术的关注,也为今后的学术合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参会期间,我收获颇丰,心得体会也颇为深刻。大会的科技感令人赞叹,主会场主席台布置简约而不失精致,病例讨论环节更是借助二维码实现了参会者即时投票反馈,会上展示的 VR 模拟关节术前计划技术,更是让我看到了科技与医学结合的无限可能。




在学术理念方面,摩洛哥与我国存在一些差异。以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内固定为例,我国更多选择螺旋刀片固定股骨头颈,而他们则倾向于使用螺纹钉。这让我认识到,不同地区因患者特点、医疗习惯等因素,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治疗方案,这种差异正是学术交流的价值所在,通过相互学习,我们可以不断优化治疗方法,为患者提供更精准的医疗服务。



此外,摩洛哥骨科亚专业分科不如国内细致,一名医生可能同时涉及肩关节镜手术、骨折内固定和关节置换等多个领域,这使得他们在病例讨论中能够参与更多类型的病例,而国内专科医生则更专注于某一领域。这种差异反映了不同的医疗体系和培养模式,也让我思考如何在专科化和全面性之间找到平衡,以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

在异国他乡,最令人惊喜的莫过于遇到了来自上海的同乡,他从事骨科枪钻动力相关工作,几句上海话瞬间拉近了我们的距离。在远离祖国万里的非洲,这份乡音带来的温暖,让我深刻感受到,无论身处何处,我们都不是孤独的,中外交流的纽带将我们紧紧相连。



这次参会,于我个人而言是一次宝贵的学习经历,于中国援摩医疗队而言更具有重要意义。这是我们首次在摩洛哥最高学术会议上发言,标志着中摩医疗学术交流迈出了重要一步。我们不仅展示了中国骨科的研究成果和技术水平,更搭建了一个相互了解、共同发展的平台。通过这样的交流,我们能够吸收国际先进理念和技术,同时将中国的经验和智慧分享给世界,促进中摩两国在骨科领域的合作与进步,让中摩友谊在医疗学术的交流中不断深化,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我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这样的交流与合作,为人类的健康事业贡献更多力量。



(本文作者姜允琦系援摩洛哥中国医疗队塞达特分队队长、中山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