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
EN
导航
网站首页
上医概况
>
上医简介
>
现任领导
>
党委书记
>
院长
>
党委副书记
>
副院长
>
纪委书记
上医文化
>
上医标识
>
上医院史
>
图片
>
上医源流
>
博物馆群
>
博物馆群
师资力量
>
两院院士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教师队伍
>
院所平台
>
附属医院
>
招聘信息
>
教学科研
>
教辅支撑
>
党政管理
>
专职思政
>
项目制科研人员
>
博士后
>
派遣制用工
人才培养
>
本科生教育
>
研究生教育
>
留学生教育
>
毕业后医学教育
科学研究
>
科研管理
>
科研机构
>
国家级科研基地
>
省部级科研基地
>
校级实体运行科研机构
>
科研成果
>
学术刊物
>
仪器平台
机构设置
>
学术管理
>
党政服务
>
党政服务
>
院所平台
>
院所平台
>
附属医院
>
附属医院
新闻中心
>
上医要闻
>
焦点新闻
>
对外交流
>
调研访谈
>
科研进展
>
综合消息
>
媒体聚焦
>
院系动态
>
医院快讯
>
通知公告
>
文化日历
>
历史人文
老网站栏目
书记院长信箱
电子邮件
校园门户
OA平台
图书馆
仪器平台
线上院史馆
老网站栏目
组织架构
快速通道
上医概况
院士风采
上海医学院董事会
颜福庆医学教育发展基金
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老网站栏目
上医概况
院士风采
院士风采
杨雄里
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神经生物学家。 1941年出生,1963年毕业于上海科技大学生物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6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TWAS)。现任脑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辞海副总主编,国际学术杂志Progress in Neurobiology顾问编委。曾任中科院上海生理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神经生物学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生理学会理事长,《生理学报》、《中国神经科学杂志》主编,Journal of Physiological Sciences 顾问编委,亚大地区生理学联合会秘书长、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划(973项目)脑功能和脑重大疾病的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长期从事神经科学研究,专注于视网膜神经机制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230余篇,专著五本,译著多部。1988年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称号,1991年当选为上海市十大科技精英之一。1989年、1996年分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二等奖,2001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06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
2021-11-30
584
汤钊猷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首批院士、国际著名肝癌研究学者。1930年出生,1954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医疗系,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所长。曾任上海医科大学校长、国际抗癌联盟理事、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肿瘤学会副主委、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主委、国家教委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和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副主任、主任等。长期从事肝癌临床研究,主要贡献为小肝癌的研究,大幅度提高了肝癌疗效。在国际上最早提出亚临床肝癌概念,并主编英文版《亚临床肝癌》专著。主编专著9本,其中《现代肿瘤学》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参编国际专著16本,发表论文1000余篇,其中SCI论文288篇。小肝癌研究获美国纽约癌症研究所金牌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其理论还引伸到不能切除肝癌的缩小后切除,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近年投入肝癌转移复发的研究,在国际上最早建立转移人肝癌裸鼠和细胞模型体系,再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荣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中国医学科学奖,中国工程科技奖,吴阶平医学奖,陈嘉庚生命科学奖。曾获全国白求恩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科技功臣等荣
2021-11-30
607
陈灏珠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心血管病学家,是我国心血管病侵入性诊治法奠基人之一。1924年出生,1949年毕业于前国立中正医学院,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名誉所长、国家教委重点学科和上海市领先专业的学科带头人、世界卫生组织心血管病研究和培训合作中心主任和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顾问、卫生部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顾问、中国医师协会医师报顾问。长期从事心血管内科的教学、科研和医疗工作,在国际上首创用超大剂量异丙肾上腺素抢救奎尼丁引起的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取得成功,在国内率先施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内超声检查和安置埋藏式起搏器治疗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在心血管病流行病学研究、心脏起搏和电复律治疗严重快速心律失常、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以及血栓形成和溶解机制、中国人的血脂水平研究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发表论文300余篇,主编书籍12本,参编书籍31本,主译书籍5本。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部省级科技进步和教学成果一等奖8项、
2021-11-30
539
闻玉梅
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34年出生,1956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复旦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曾任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医学分子病毒学教育部/卫生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微生物学会名誉理事长、欧盟项目评审委员、《Emerging Microbes Infections》杂志共同主编等。长期从事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乙型肝炎病毒的分子生物学与免疫学研究,在乙肝病毒变异、持续感染机理、尤其在乙肝治疗性疫苗研究中做出创新性贡献,为治疗性乙肝疫苗的开拓者之一。先后发表论文240余篇,主编中、英文著作9部,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项(其中一项为国际发明专利),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卫生部科技进步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等、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突出贡献奖等奖项,并获得国家863高科技先进工作者、全国先进工作者、抗击非典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2021-11-30
503
顾玉东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37年出生,1961 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医疗系,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复旦大学医学院附属华山医院手外科主任、上海市手外科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华手外科学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华手外科杂志》总编辑等。长期从事手外科、显微外科技术理论研究,20世纪70年代首创膈神经移位,1983年创用多组神经移位治疗臂丛根性撕脱伤,优良率达84.6%,199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80年首创静脉蒂动脉化游离腓肠神经移植,为治疗长段神经缺损提供简便优良的方法,1985年获国家发明三等奖。首创二套供血系统的方法,使足趾移植术保持国际领先水平,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83首创小腿外侧皮瓣,1985年设计静脉干神经皮瓣,1987年设计小鱼际皮瓣,为四肢软组织缺损的治疗不断寻找新供区,199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对无法利用多组神经移位的病例又首创健侧颈7移位,1993年获国家发明二等奖,使我国在臂丛损伤的诊治处国际领先地位。移植组织内血管肌肉形态与组化改变与影响因素的基础研究,199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
2021-11-30
387
王正敏
王正敏,男,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眼耳鼻喉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教授。1955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1982年获瑞士苏黎世大学医学博士学位。现任卫生部听觉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历任国际颅底外科协会创始委员、国际《Skull Base Surgery》杂志编委、美国Wright大学、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等。曾任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和上海耳鼻咽喉科学会主任委员。王正敏教授致力于听觉医学和耳神经-颅底显微外科,是我国耳显微外科和颅底外科主要奠基人之一。他在耳显微外科、侧颅底外科、国产人工耳蜗和和内耳终器细胞再生和修复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在中耳炎、耳硬化、梅尼埃病、面神经瘫痪、颅底肿瘤、感音神经性耳聋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位居前列,使我国在该领域走向前沿。并培养了一批卓有成就的优秀学科带头人。作为第一完成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省部级奖14项。曾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医德楷模、中国医师奖、卫生部先进工作者、上海市劳模等荣誉称号。
2021-11-30
687
周良辅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41年出生,1965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上海市神经外科临床医学中心主任、上海市神经外科急救中心主任、上海市华山神经外科(集团)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WHO 神经研究和培训中心副主任。世界神经外科学院院士、国际神经外科联合会委员、亚太神经外科协会执行委员、国际四本杂志编委、中央保健局专家组成员、中华神经外科学会荣誉主委。主要从事脑血管病、脑肿瘤、脑外伤等外科治疗,从事微侵袭神经外科如显微外科、颅底外科、神经导航外科、内镜外科和放射外科,以及细胞分子神经外科的研究和应用工作。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400余篇,SCI收录150余篇。1988年被评为国家有特殊贡献的专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1次、三等2次,获省部级一等奖和二等奖6项。并获得国家有贡献中青年专家、卫生部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勋章、上海市医学荣誉奖、上海市科技功臣奖、光华医学奖、中国医师奖等奖励及荣誉。
2021-11-30
787
葛均波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962年出生,1990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 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复旦大学干细胞和组织工程中心主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亚太介入心脏病学会主席等。长期从事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和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冠心病的发病机制、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案优化。首次发现心肌桥特异性影像学特征——半月现象,使其检出率由不足5%提高到95%以上,成果被编入国际权威心血管病教科书。主持研发的我国首个可降解涂层新型冠脉支架,有效降低致命性支架内血栓发生率,经济和社会效益巨大,成为我国医学科技领域科研成果转化的成功范例。首创的逆行导引钢丝对吻技术已成为处理冠脉完全闭塞病变的经典术式。在国内率先开展骨髓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提出并验证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树突状细胞免疫反应和血流动力学学说。作为通讯作者及第一作者发表SCI-E收录论文156篇,他引3646次,主编中英文专著6部。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
2021-11-30
878
金力
1963年出生于上海,浙江上虞人。中共党员,复旦大学常务副校长,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浩清”教授。1985和1987年分获复旦大学理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994年获美国德克萨斯大学休斯顿健康科学中心生物医学和遗传学博士学位。1994-1996年在斯坦福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7年被聘为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兼职教授,2005年起全职回国任生命科学学院教授。1998年参与创建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并任副主任,2003-2007年任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2005-2010年参与创建中国科学院-德国马普学会计算生物学伙伴研究所并任共同所长,2007-2012年担任国际人类基因组组织(HUGO)理事。2007年6月任复旦大学副校长,2019年11月任复旦大学常务副校长。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带头人,中国遗传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人类学会副会长,先后担任Genome Research等10余家国际杂志编委。任“十二五”国家863计划前沿生物技术主题专家组组长,“十三五”国家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专家组组长。主要从事人群的遗传
2021-11-30
472
徐国良
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表观遗传学家。1965年生,1993年获德国马普分子遗传学研究所与柏林技术大学博士学位,201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生物医学研究院执行院长以及Development期刊编辑顾问、J Biol Chem和National Science Review期刊编委,曾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化与细胞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哺乳动物表观遗传学研究,尤其在DNA去甲基化的分子机制研究上,取得了一系列具有理论意义的开拓性原创成果,在国内外相关领域产生重要影响。研究发现动物基因组DNA中的5-甲基胞嘧啶通过Tet双加氧酶的氧化作用转变成一种新的碱基修饰形式,即5-羧基胞嘧啶,提出了TET双加氧酶和TDG糖苷酶介导的氧化碱基切除修复的DNA去甲基化通路;揭示了TET双加氧酶在哺乳动物表观遗传调控中的重要作用。相关研究成果2次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2011年、2016年)。近五年其代表性论文发表在Science、Nature、Cell、Cell Stem Cell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申报专利2项。先后获得中科院“百
2021-11-30
601
樊嘉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复旦大学器官移植中心主任、上海市肝肿瘤临床医学中心(重中之重)主任、上海市肝病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肿瘤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肝脏外科医师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前任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全国劳模,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创先争优活动先进个人,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十大我最喜爱的健康卫士,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医学药学奖),谈家桢生命科学临床医学奖,全国优秀教师-宝钢优秀教育奖,健康促进卓越院长奖,中国医院协会优秀医院院长,上海市劳模,首届上海市十佳医生、上海市仁心医师奖,上海市科技精英,上海市首批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擅长并完成了9000余例肝肿瘤切除手术以及肝移植1800余例,涵盖诸多高难度手术,其中包括世界首例“废弃肝脏”成人-儿童部分肝移植、亚洲首例成人肝心联合移植、亚洲首例机器人辅助活体供肝移植手术、中国首例经典劈裂式肝移植术等,治愈了大量肝癌和终末期肝病病
2021-11-30
890
马兰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教授,脑科学研究院院长、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脑科学前沿科学中心首席科学家。1958年9月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1982年1月毕业于沈阳药学院(现沈阳药科大学)药学系,1984年12月获得中国医科大学硕士学位,1990年12月获得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博士学位,1991年-1995年先后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和拜耳公司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5年12月起担任上海医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教授至今。长期从事药物成瘾和记忆机制研究。发现成瘾性药物调控基因表达的表观遗传新途径和β-抑制蛋白的核信使功能;揭示成瘾渴求强化和药物成瘾的跨代遗传现象及其表观遗传机制;系统阐述阿片受体信号转导调控机制,发现GRK作用的新模式及其调控记忆的机制;提出记忆提取-消退的受体偏向性信号通路假说和消除成瘾相关记忆的新策略。曾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担任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和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各1项,被复旦大学研究生选为“
2021-11-30
430
每页
14
记录
总共
12
记录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页码
1
/
1
跳转到